鄭愛蓮解釋,溼疹與汗皰疹症狀相似,中醫認為2者病因皆為溼氣代謝不佳所致,通常溼疹全身都可能發作,除手、腳和身體,若發在臉部則令不少愛美女性難以忍受。
鄭愛蓮說明,中醫認為溼疹的形成主要與患者體內循環不佳有關,因此即便是冬天,只要體內溼氣無法正常代謝,就會出現溼疹纏身問題。
中醫認為「千寒易除,一溼難去」。尤其台灣氣候潮溼炎熱,多數人夏日都待在冷氣房裡,加上生冷不忌,冬天又異常寒冷,體內的溼氣經年累月不易去除,婦科如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或痛經症,也多少與此相關。
中醫治療溼疹是以調養體質及排除溼氣為主,故治療初期,當體內溼毒被自然排出時,症狀會看似加劇,但只要能熬過這段時間,持之以恆的治療,溼疹症狀就會明顯好轉,甚至能降低復發的機率。
不少更年期女性還有皮膚搔癢問題,例如,有人冒出一大片小紅疹,類似溼疹,奇癢無比。有些人症狀更奇怪,外觀看來並無任何異狀,但發作時,卻有如千萬隻螞蟻在皮膚底下鑽爬,癢到不行。
中醫角度談乾癬病因,多與免疫系統和內分泌失調有關,若再加上壓力大、睡眠不足或氣候寒冷潮溼、外傷、病菌感染,甚至亂服藥物等,都可能會引發乾癬。
溼疹為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,小至嬰幼兒,長至中老年人都是可能的對象。在中醫觀點裡,溼疹不脫溼重、血熱、風邪、脾虛等四大原因,而所謂的溼,即為痰溼,是體內代謝廢物、垃圾的總稱。
聖元中醫院長鄭愛蓮醫師說明,在中醫的觀點裡,脾虛溼重為溼疹的根,也就是所謂的「痰溼體質」。人體在長期積溼的情況下,易使脾胃氣化功能不佳、腎氣不足、肝氣不能疏發、肺氣不能肅降,代謝困難,體內廢物便容易從皮膚這...
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表示,肝氣要疏發、肺主肅降,加之脾、胃、腎五氣運行如能正常,人體溼氣和毒氣才能代謝,若代謝不完全,就會在皮膚上長出小紅疹、小水泡。因此,中醫認為,治療富貴手或溼疹最根本的治療方式還是應...
嬰兒期的溼疹可能是由於母親孕期飲食多寒涼,導致嬰兒胎毒較重而引發溼疹。雖然使用抗生素可立即緩解症狀,但體內溼氣依然存在,因此復發時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,建議罹患溼疹的民眾應著重於體質調理,讓溼氣與毒素順利排出...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