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製劑是西醫治療乾癬的最後一道防線藥物,但臨床發現,有些病人用了生物製劑之後,仍然沒有改善,剛開始用藥,效果不錯,但費用昂貴,一旦中斷用藥,症狀恐爆發。
從中醫理論來看,溼疹、汗泡疹多屬於體內溼毒所引起。透過中醫調整體質,讓原本溼多熱多的五臟六腑,在經過內服中藥、外用藥膏雙管齊下,使臟腑循環逐漸回歸正常,整個過程需經一段時間。
乾癬又稱為「牛皮癬」或「銀屑病」,在台灣乾癬的盛行率約0.2%至0.3%,患者在頭皮、臉部、身體和四肢等部位的皮膚,會出現銀白色脫屑和紅色斑塊。如不及時治療,嚴重時恐形成紅皮症,造成全身皮膚瀰漫性潮紅、脫屑、腫脹...
環境的「外溼」加身體的「內溼」夾攻,身體代謝自然會出現問題而反覆發病,鄭愛蓮強調,體質要靠中醫逐步漸進式地調理。中醫上有中藥、針炙、藥皂,藥膏輔助,雖然不像西藥有立即明顯的成效,但卻能夠針對根本治療。
鄭愛蓮解釋,乾癬的發生主要和「免疫力不足」有關,在中醫來說即「元氣」、「腎氣不足」或「腎虛」、肺氣不足、脾胃消化不良都容易罹患乾癬。好發部位包括頭皮、耳朵(耳後)、四肢、軀幹、嚴重的話在關節、指甲部位也可能...
鄭愛蓮解釋,溼疹與汗皰疹症狀相似,中醫認為2者病因皆為溼氣代謝不佳所致,通常溼疹全身都可能發作,除手、腳和身體,若發在臉部則令不少愛美女性難以忍受。
皮膚病患冬天沐浴清洗的洗澡水不宜過熱,否則容易將體表油脂洗去,洗後會感覺特別的乾癢。鄭愛蓮建議,洗澡時可以加快速度,將肥皂在手上搓出泡沫,快速抹勻全身,然後沖掉就好;洗完後可在正常上藥膏保護傷口後,薄擦一層...
中醫有云:「千寒易除,一溼難去。」體溼對健康各個層面容易造成負面影響,尤其皮膚病患體內多半溼氣過重,在飲食上應嚴加防範,除應特別留意勿踩食物原形已改變加工的「地雷」食品,如芒果乾、魷魚絲等,也勿抱存僥倖心理...
罹患皮膚病也許不致於要人命,但搔癢難忍的過程卻很煎熬,甚至抓到嚴重出血、流湯水,更是身心俱疲。尤其如溼疹、乾癬等皮膚疾病,常常容易反覆發作,除了遵照醫囑好好治療,作息維持規律正常,飲食的調養更是維持皮膚病不...
冬天氣溫低,皮膚毛細孔容易收縮、封閉,更不易排油排汗,造成油脂更缺乏,進而容易出現搔癢症狀。中醫師鄭愛蓮在臨床上看過不少老年人來看診,一撩起褲管,皮屑就像雪花般飛落,皮膚表面已乾燥到彷如層層麟片,嚴重的還有...
關閉